清代 雙桃紅碧璽手串
手串由十八顆雙桃紅色碧璽珠穿成,間以翠玉結(jié)珠間隔,佛頭接一翠玉佛塔,下連背云,再下為墜角兩個,共有米珠七組。碧璽桃紅色和綠色相配,既炫目奪人,又溫婉典雅。
清 珊瑚壽字手鐲
此珊瑚手鐲內(nèi)側(cè)附箍,外環(huán)飾珊瑚,周身高浮雕蝙蝠、團“壽”字和“壽”字紋,寓意福壽吉祥。手鐲側(cè)面以高浮雕“回”紋間隔,接口處除回紋外更有七顆圓珠相間隔。手鐲主要以珊瑚為質(zhì),加之繁復的雕工、吉祥的寓意,彰顯出富麗堂皇之氣,刀法細密流暢,是難得的傳世家珍。
清 銅鎏金皇貴妃珊瑚領(lǐng)約
領(lǐng)約環(huán)形,共六節(jié),活口開合式。通身珊瑚質(zhì)地,銅鎏金包裹,龍身為四節(jié),兩頭分別為累絲工藝精心雕琢的龍頭,龍身由三顆銅鎏金鑲嵌羊脂白玉的金屬銜接。龍頭至開合處兩節(jié)以龍珠銜接,呈“雙龍戲珠”式。活口處兩條雙絲線下綴以金鑲水滴石榴石,色澤神秘瑩潤。
整器制作精良,工藝繁復,銅鎏金工藝、累絲工藝、點藍工藝和金鑲玉工藝都得到了很好的展示,充分顯示出皇家富貴、繁復、精致的審美要求。 領(lǐng)約,又稱頸圈,用于約束頸間衣領(lǐng),為清代后妃禮服用品,以所嵌珠寶的材質(zhì)與數(shù)目,和垂于后背的絳色區(qū)分品秩。此領(lǐng)約所用材質(zhì)上乘,顏色鮮艷,工藝復雜,當為清代皇貴妃服飾,極為珍貴。
清 紫晶獸鈕橢圓章
此章以天然紫晶為材,章呈長方形柱體,印鈕雕刻一上古神獸,四蹄抓地,身體微微下沉,做一躍而起狀。神獸雙目圓睜,全身注滿了力量,威勢赫赫。下部打磨精細透亮,樸素無紋。整器雕工簡練,古樸大方,襯以紫晶的天然神秘感,更彰顯出了神獸的深邃和古拙。
紫晶的英文名稱為Amethyst,源自希臘文,意為“不易破碎”。相傳凱撒大帝狂熱地追求紫晶,曾派幾千個人專程去烏拉爾礦山尋找這種礦石。羅馬主教也常佩戴紫晶戒指,以避邪惡。
清 三色瑪瑙巧雕松鼠花果墜
此件三色瑪瑙佩材質(zhì)上乘,質(zhì)地通透。淡藍色的部分被雕成成熟的花果,棕色部分巧妙的刻畫出了葉子的脈絡紋理,一只白皙透明的松樹爬在瓜果上,緊緊抓住眼前的食物,神態(tài)刻畫惟妙惟肖。雕工精細,構(gòu)思巧妙,線條流暢自如,為瑪瑙掛件之精品?,旇蔚穸嘁娂t、白或褐、白二色,三色瑪瑙俏雕少見。
清乾隆 黃玉御題詩搬指
搬指以名貴的新疆黃玉制成,色澤純正,膩如凝脂,為黃玉中“秋葵黃”之品。明清時期,新疆黃玉的開采量極少,為識者所貴。明高濂《遵生八箋》中說:“玉以甘黃為上,羊脂次之”。明清兩朝,黃色為帝王服色,故黃玉倍受尊崇。在清代宮廷玉器中,黃玉作品也大大少于白玉、青玉、碧玉。
搬指,古稱韘,是射箭時套在拇指上保護射手不被弓弦勒傷的環(huán)狀專用器物。以象骨、玉石、皮革為之。至清代則玉、翠、瓷、象牙諸質(zhì)均備,成為日常佩飾。
此搬指高2.2厘米,外徑3厘米,與香港蘇富比2007年春拍LOT602號中的4件翡翠、碧玉、青玉、漢玉御題詩搬指尺寸一致,是一件典型的乾隆御用搬指。而此黃玉制御題詩搬指為歷年拍賣中所僅見。搬指上下兩端雕刻回紋邊,中間以嚴整細勁的刀法刻館閣體楷書御題詩。尾刻“干”、“隆”二章,一陰文一陽文。這種以細密規(guī)矩的回文或萬字鎖邊、恭刻乾隆御題詩文,印章的制式與前述4件搬指完全一致,并符合清宮造辦處的檔案記載。
乾隆的御用搬指與一般臣下進貢的搬指不同,弘歷本人直接參與設計制作過程。乾隆四十七年熱河信貼檔有關(guān)于一件刻御題詩回紋邊漢玉搬指的制作過程的記載。那件漢玉搬指由如意館將材料畫樣反復呈覽在熱河的乾隆,由宮中懋勤殿寫好回紋邊御題詩本文一張后,再次呈上乾隆,皇帝覽后傳旨如意館:“準照本文往細致里刻,要快得,刻得時呈覽”(見郭福祥《乾隆御用搬指述略》)。故本件形制相似的黃御題詩搬指的制作也應經(jīng)過了如許嚴格的宮廷造辦程序。
搬指上刻御題詩云:
繕人規(guī)制玉人為,彄沓闿抨是所資。
不稱每羞童子佩,如磨常憶武公詩。
底須象骨徒傳古,恰似瓊琚匪報茲。
于度機張慎省括,溫其德美信堪師。
清后期 雙色巧雕碧璽雙歡
此墜由雙色碧璽雕成,玫紅色和淺色碧璽在工匠奇思妙想下,用雙獾鏈接起來,構(gòu)思巧妙。雙獾諧音“雙歡”,多用美玉雕刻兩只獾親密依偎相戲,用以比喻夫妻兩情相悅之意,寓意喜慶吉祥。
碧璽為電氣石的統(tǒng)稱,為著名的有色寶石之一。碧璽用作寶石的歷史較短,但由于顏色鮮艷豐富,晶瑩剔透,被稱為風情萬種的寶石,備受清代皇室貴族青睞,至今故宮還保留著很多慈禧當年的碧璽首飾,皆為極品。
清乾隆 沉香木和合二仙墜
沉香木是瑞香科植物白木香或沉香等樹木的干燥木質(zhì)部分,是一種木材、香料和中藥。蔡絳《鐵圍山叢談》曾云“沉香一片值萬錢”,在世界上很多地方,沉香木是珍貴的香料,被用作燃燒熏香、提取香料、加入酒中,或直接雕刻成裝飾品。此吊墜即以沉香木雕和合二仙像,和合二仙是民間傳說之神,主婚姻和合,亦作“和合二圣”。刀法傳神,衣褶流轉(zhuǎn)自然,樣貌更栩栩如生。下墜“囍”字,吉慶如意,多用于新婚祝福中,寓意婚姻美滿,和和美美。
清乾隆 碧玉坐佛連金鑲珠佛龕
佛像以淺青色碧玉雕琢,雅白溫潤,青翠透亮,佛做盤腿結(jié)趺式,端坐于碧玉蓮臺之上,神態(tài)安詳,俯瞰眾生。佛龕以黃金而制,正中心鏨刻“佛”字,周圍以蔓枝區(qū)隔開七個區(qū)域,鑲嵌七顆白色珍珠,溫潤潔白的珍珠鑲嵌于金色佛龕上,愈發(fā)莊重威嚴。沈陽故宮博物院藏有同類制式的金龕珍珠小佛像,可為參考。
漢·揚雄著《方言》稱:“龕,受也?!奔慈菁{、盛受之意。龕原指掘鑿巖崖為空,以安置佛像之所,即供龕。據(jù)《觀佛三昧海經(jīng)》卷四記載:“一一之須彌山有龕室無量,一一龕中有無量化佛”。佛教傳入中國后,在云岡、龍門、敦煌等石窟中均能見到四壁皆穿鑿眾佛菩薩之龕室。此后,又出現(xiàn)了將石、木或其它材料做成櫥子形小閣,并設門扉,供奉佛像,稱為佛龕。
清中期 寶藍色玻璃法輪
法輪是藏傳佛教常用的一種法器,最早在古代印度為兵器,后被佛教吸收,象征佛法永轉(zhuǎn)不息。輪上的八條梁象征八道輪回,是引導眾生達到至善的八條道路。此外法輪還有勇猛精進、無堅不摧之意。清朝王室崇信藏傳佛教,和藏傳佛教相關(guān)的各種法器也大量流傳。此件的特別之處為藍玻璃質(zhì)地,乾隆皇帝對宋明文人雅事醉心追隨,既見傳統(tǒng)的瓷石、金銅、竹木,也有如和田美玉、銅胎畫琺瑯等當時新式材質(zhì),更有以藍料玻璃為質(zhì),秋水凝光,別有一番韻味。
清乾隆 金累絲鑲寶石葫蘆形香囊
此香囊為帶蓋葫蘆形,中部束腰,分為上下一大一小兩圓腹。整體造型飽滿圓潤,線條流暢。葫蘆因其蔓長籽多,古人多以它寓意子孫滿堂、世代綿延,自唐以來因其諧音“福祿”,為民間所喜愛,遂成為傳統(tǒng)器形。香囊采用金累絲工藝,上部祥云開光內(nèi)鑲嵌寶石,下部四朵祥云紋圍繞一寶石,四周鑲嵌四顆渾圓珍珠,香囊頂部和底部更有兩顆渾圓紅珊瑚珠,珠圓玉潤。通身滿飾紋飾,金色純粹而炫麗,流露出皇家的富貴之氣;鑲嵌寶石裝飾,與金累絲的器表搭配相得彰宜,光照之下熠熠生輝,閃耀出奪目的光彩。累絲工藝又稱“細金工藝”、“花絲工藝”,源自北方,歷史悠久,是將金或銀加工成絲,再通過盤曲、掐花、填絲、堆壘等手段制作金銀首飾。其工藝之繁復,做工之精細,非一般制作方法所能比擬。遠自唐宋期間,累絲工藝早已應用在當時婦女發(fā)飾上。至元代期間,更有專門累絲工匠專業(yè)生產(chǎn),重視程度可見一斑。但因其工藝相當繁瑣,故當時多作為小件首飾上的裝飾技法之一使用。
清代金器制造工藝在元、明兩代的基礎上有了突飛猛進的發(fā)展,至雍正、乾隆時期達到高峰。金器使用范圍進一步擴大,器型增多,圖案也有了很大的變化。但到了中期之后此類作品逐漸減少,工藝也遠較雍乾時期劣之。此香囊累絲細膩,寶光眩目,金碧輝煌,做工精美,用料考究,充分反映了清代鼎盛時期累絲鑲嵌工藝的藝術(shù)風格和技術(shù)水平,為十分少見的藝術(shù)珍品。
清中期 碧玉鏤雕花卉荷包形香囊
香囊荷包形,以碧玉為質(zhì),分為蓋與底兩部分,古樸雅致。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同類品,可供參閱。底部以透雕手法雕刻蓮花荷葉,單面以翠玉為筋區(qū)分開五個區(qū)域,正中最大最顯眼處在一片碩大的荷葉上一朵盛開的嬌艷蓮花,同樣的圖案向周邊逐次縮小,布局合理。蓋部被設計成一片翠綠的荷葉倒覆而下,荷葉上以淺浮雕刻蓮花圖案,頂部為提梁式,同樣以碧玉雕琢,淺刻祥云紋。整器構(gòu)思巧妙,設計合理,渾然天成,炎炎夏日觀之沁人心脾,除使用功能外,更有極佳的觀賞和收藏價值。
香囊又稱花囊、香袋、佩偉、荷包等,一般由綢緞制作,并繡有各種圖案,里面裝以雄黃、茱萸、艾葉、冰片、霍香等中藥或香料。佩戴身上,香氣撲鼻,既能清爽神志,又有驅(qū)蟲、避邪、保平安的作用,深受人們喜愛。古人佩戴香囊的歷史可追溯到先秦時代,《禮記·內(nèi)則》記載:“婦事舅姑,如事父母,……衿纓,綦屨。以適父母舅姑之所”,是說青年人見長輩時要佩戴“衿纓”,即香囊,以示對長輩的尊敬;且香囊亦是男女之間愛情的見證。其材質(zhì)種類很多,有玉鏤雕、金累絲、銀累絲、點翠鑲嵌等,此碧玉鏤雕香囊可開合,既可盛放香料,亦可盛鮮花等,香味可從鏤空處溢出,當為懸掛于腰帶的飾物。
清 碧璽搬指
搬指以粉紅色碧璽制成,呈圓鼓形,腹部略微突出,打磨光滑,顏色透亮,透出深邃和神秘。碧璽為著名的有色寶石之一,雖然用作寶石的歷史較短,但由于顏色鮮艷豐富,晶瑩剔透,被稱為風情萬種的寶石。此碧璽搬指恰符合碧璽風情萬種的特色,玫紅色觀之,有春光明媚、百花嬌艷之感。臺北故宮亦收藏有同材質(zhì)的搬指,可為參考。
清 翡翠蝴蝶胸針
胸針做蝴蝶翩然狀,蝶翅以翡翠為質(zhì),玉身刻畫翅膀紋路,玉色濃淡相間,精致自然。以金累絲工藝作蝴蝶造型,外加點藍技藝,蝶身及尾翼為碧璽,蝶須則呈螺絲狀,上鑲嵌珍珠兩顆,隨風擺動,鮮活靈動。蝶身相接部分以白色米珠點綴,玉之萃綠、碧璽粉嫩、艷麗點藍加上珍珠的圓潤,使得整件胸針色彩斑斕,搭配和諧,光彩奪目。北京故宮藏同造型頭簪,可資參考。
清 粉碧璽桃形珮
佩以粉色碧璽巧雕而成,嬌艷婀娜、晶瑩透亮、盡顯瑰麗。碧璽被雕刻成碩大的壽桃形狀,飽滿圓潤,上綴一碧玉蝙蝠。蝙蝠為“福”,壽桃為“壽”,福壽雙全,寓意吉祥。本品造型精巧,線條流暢,刻工嫻熟傳神,且色澤鮮亮,明艷奪目。因碧璽質(zhì)地較脆,故十分考驗工匠的雕琢技巧,能打磨如此精細,堪為佩戴佳品。
清 珊瑚獅鈕印
印以紅珊瑚為質(zhì),印鈕雕一只怒目圓睜的獅子,前腿撐地,后腿用力,身體微拱,彰顯出力量美。印主體為不規(guī)則柱體,因形隨勢打磨,如巖石峻極,表面只寥寥數(shù)筆刻畫出靈芝之瑞麗。上下渾然一體,獅子的威猛、巖石的冷峭和靈芝的吉祥襯以紅珊瑚的貴氣,造出別樣的吉慶富貴之氣。
清 翡翠三多九如牌
牌翡翠質(zhì)地,透亮瑩潤。頂部陰刻獸紋,以雙絲線纏繞,綴飾淡紫色碧璽及各色米珠。牌身正面篆書“三多”,背面篆書“九如”,通體色彩艷麗,細潤堅實,寓意吉祥。
“三多九如”盛行于清代,一般以佛手諧音“?!?,以桃寓意“壽”,以石榴暗喻“多子”,合為“多福多壽多子”的寓意。另有繪九支如意與佛手、桃子、石榴相配。九支如意諧意“九如”,據(jù)《詩經(jīng)·小雅·鹿天》載:“如山如阜,如岡如陵;如川之方至,以莫不增;……如月之恒;如日之升,如南山之壽,不騫不崩;如松柏之茂,無不爾或承?!苯詾樽m炛狻?/span>
清 翡翠雙龍斧形珮
玉佩以翡翠為材,通體呈青白二色,青中帶白,白中泛青,雙色自然過渡,渾然一體。上綴碧璽為飾,主體部分雕琢成玉斧形狀,翠色濃重處為斧頭開刃之處,斧尖微微上翹,兩條玉龍盤旋兩側(cè),龍頭相對,龍身緊貼玉斧。玉斧素面無紋,打磨光滑,兩條龍以透雕形式呈現(xiàn),刀工古拙,設計精巧。斧在上古為權(quán)利的象征,故以斧為佩,亦有摹古之意。
翡翠在清十七世紀順治年間由緬甸流入中國,當時多為皇室所有,民間流散甚少。自乾隆帝開始,嘉慶、道光、咸豐、同治、光緒、宣統(tǒng)七位皇帝及后妃們均對翡翠情有獨鐘,宦官和商賈則以翡翠收藏豐儉來衡量財勢,故翡翠又稱為“皇家玉”、“帝王玉”,其地位凌駕于各種寶石之上。此佩碾琢細膩,工藝精湛,良匠巧藝,既見材質(zhì)之妍亮滋潤,又得色彩搭配之佳妙,由此可窺大清盛世玉雕之水平。
清 海蘭寶獸鈕印
此印以海藍寶石為質(zhì),印鈕被雕刻成一尊爬臥的瑞獸,姿態(tài)慵懶祥和,下部印章主體周身淺浮雕祥云紋及紋飾,線條流暢,在海藍寶的透明掩映下,更添神秘莫測、炫彩奪目之感。海藍寶礦石充滿了浪漫的海洋味道,也讓人聯(lián)想到藍天,為透明至半透明的藍色寶石。傳說,這種美麗的寶石產(chǎn)于海底,是海水之精華,所以航海家用它祈禱海神保佑航海安全,稱其為“福神石”。
清 蜜蠟鶴鹿同春齋戒牌
牌呈橢圓形,蜜蠟質(zhì)地,雙面透雕鶴鹿同春。底部橫臥一鹿,鹿頭扭轉(zhuǎn)回望,戒牌兩側(cè)雕各色靈芝松針,正中心為橢圓形,上書“齋戒”二字。刀工凝練、雕琢精致,棕色的蜜蠟彰顯出厚重和肅穆?!苞Q鹿同春”為中國傳統(tǒng)吉祥圖案,民間以鶴為仙禽,鹿為瑞獸,“鶴鹿同春”表達了人民祈求國泰民安的美好愿望。
來源:華玉幽蘭的空間,有異議請聯(lián)系我們刪除,謝謝
還沒有評論,來說兩句吧...